2019. 05. 16

发展潮流 不进则退(撰文:林冠良)


 

  相信很多年轻人沒有以下经验:在70年代回乡探亲,港人都会带一袋二袋的粮油食品和衣物;在80年代,除了日用品外,最难忘的是一家老少分工合作,抬着各种家庭电器如电饭煲、电视机回乡;到了90年代,则是往内地旅游,在深圳以二、三百人民币做按摩、饮茶购物,过一个吃喝玩乐的周末,也有朋友在内地置业作退休或度假之用;在2000年以后,渐渐由一出口岸就有人搭讪问「有沒有港币换」,转变到不收港币的今天。走过这些日子,感觉香港人的优越感也像是一天一天的在减弱消失。这又会不会是一些人讨厌内地甚至不以中国人为荣的原因之一呢?

 

把握机遇 乘势发展

  不要说「北上广深」的竞争力已可媲美甚至超越香港,内地不少二三缐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追近香港,个別领域例如是居住面积和绿化环境更是很多香港人梦寐之所求。改革开放40年的确使内地民生走进富足,也直接促成香港的繁荣。然而世界潮流急涌之下,不进则退是必然定律。被別人追过,一方面是別人跑得比自己快,另一个原因是自己比別人跑得慢。

   眼看国家的发展策略上已提出不少目标和方向,「十三五」规划亦明确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应用、新型储能装置、高端材料等等都是发展重点。而一带一路、大湾区、中国制造2025 等倡议和计划,特別是粤港澳大湾区更直接是香港未来能否继续走在中国各大城市前列的机遇。

 

装备自己 发挥才能

   对于文职及专业人员来说,有人可能认为这些大策略与他们相距甚远、不大相关,毕竟都是老闆的投资游戏,打工仔只有被动回应,但是当机会来到时,一众打工仔在技术、知识和心态上是否已作出准备把机会捕捉呢?例如语言能力;在两岸四地以至一带一路的法律、税务、理财、会计的知识;科技技术的掌握以至生活常识,都是要累积和装备好才能在机遇来临时好好把握和有所发挥。

   过去40年,大家已见证改革开放的成效,国家发展策略方向已放在眼前,香港政府、香港的老闆和文职及专业人员如何利用自然各师各法,这裏只能补上一句:「不进则退」而已。

(原文刊于《文专荟》158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