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6

家教的文化自信(撰文:林冠良)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大家在庆祝西方的节日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然而经歷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也种下了西方优越论的观念。例如以前企业或政府的高层都是英国人,英美的管理者或学者比华人优秀、西方的理论学说比中国卓越、总之洋货好过国货,甚至认为中国文化思想古旧、不合时宜。近年学术界或政界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然而这些西方优越论或普世价值观在进入21世纪后,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接踵的地缘政治事件的洗礼,令其矛盾尽显,更给人虚伪的感觉。反而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给予世界另外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选择。

 

西方价值观有不足

  西方价值观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科学精神、批判思考、法治、平等、民主、人权等等,但有些观念或制度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而产生,当中也有不足地方,并不能盲目套用,要取长补短方有裨益。例如选举是体现民主的其中一种方法,但是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的总统选举都突显倚赖选举解决问题的缺点。至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性开放、享乐主义、家庭伦理薄弱等等,与传统的中国价值观着重家庭、亲情、慈孝、勤奋、俭朴、和睦都有不协调的地方。然而不同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正式的教育和各种传媒是社教化的主要媒介,但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来源就是父母和家庭。

 

中国文化的宝藏

  中国五千年文化,在文学、艺术、歷史、哲学思想上都有丰富内容,对于个人品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对待父母(「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交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学习(「学而时习之」)、自处(「君子慎独」)、遇到困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等,由孔子到近代学者都有无数着作。

   不说经史子集这般庞大,单是家训、治家格言或儿童启蒙作品已有过百种,这些都是古代父母用来教育子孙的经验。例如《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三字经》等,今天很多年轻读者都未必读过, 但是当中的价值观就潜藏在日常的成语、章句中,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恆念物力维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还有「孟母三迁」、「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等,当中所讲既有仁、孝、义、礼、忠、信的道理,也有日常生活常用的知识与词汇和通俗的做人处世的技巧,当然在实践应用时也要合乎今天的环境和具体意义。

  作为父母家长不需要先学晓四书五经,也不一定要懂得如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教导子女,但是在给予下一代宝贵人生经验,和指导人际之间相处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义务时,应留意中西方价值的特点而有所取捨。在西潮退,东风起的时代,重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妨在蕴含无限宝藏的中国文史哲学中,找寻材料和子女一起学习,既可以传承文化也是一种身教。

(原文刊于《文专荟》154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