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06. 01

教育的真意(撰文:吳鑽好)


  看《五個小孩的校長》,我並沒預備紙巾,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裏,流淚根本沒有人看到。這套電影的確是一顆催淚彈,但我流的並不是屬於同情的淚水,而是感動,香港有一位真心的教育者,關心香港教育,她全心全意地守護和教育我們的孩子。

  電影改編自全港最低月薪「四千五百元校長」呂麗紅的真實故事,一間面臨殺校的鄉村幼稚園,單人匹馬來到元朗,僅餘的五位貧窮小女童幼稚園生,因經常曠課,引發她決定家訪,結果發現她們各自背後的故事及不返學的因由,從而帶出不少社會問題,如南亞裔學童在重男輕女下面臨無書讀、一家之主意外傷殘後衍生的突變家庭關係、卑鄙的非法迫賣樓行為等,而片中對教育充滿熱誠的校長,她無私的犧牲奉獻與愛心、不離不棄、永不放棄、以生命影響生命,呈現出人性最光亮的一面。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間破爛不堪、快將倒閉的幼稚園裡,譜寫出一個深感動人樂曲,成就一個城市傳奇與童話,也振奮無數乾涸心靈,讓愛與夢想再次飛翔!

  那五個不同年齡的小孩--小雪、嘉嘉、珠女、南亞裔姊妹Kitty和Jennie,她們手牽着手,期待的眼神震撼了她,重燃她對教學的使命及熱情!除了教學,她更親自修繕校舍、洗廁所、做校車司機、做社工、做家訪工作等……就算為貧窮家長解決困難後也受盡嘲笑和白眼。憑着一份傻勁,她把困難都克服過來。麗紅慢慢愛上了這裏,她毋忘初衷,身體力行,走入基層,留守學校,守護小孩,有教無類,以生命影響生命,不單重燃小孩的希望,更喚醒小孩家人的理想;而最重要的是這位校長並不是超現實打不死的SUPER HERO,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會病倒的真實人物,編導通過真人真事改編,讓祝福放送給對生命仍執著仍堅持仍相信的每一位。

  這部電影沒有把教育化為口號,而是通過真實的故事,讓觀眾經歷一場不一樣的革命。當一個老師能夠讓同學說出:可唔可以唔畢業?就是老師成功實踐教育了。《五個小孩的校長》難得的是成為了教育議題,最近評論質疑《五個小孩的校長》是否含有政治化,但戲內沒有任何一場戲是直指教育政策的失敗;我明白提出這種質疑的人的方向,其實只要想深一層,除了非常可觀的五小孩外,校長選擇離開離地中產幼稚園,又選擇拒絕擔任補習天后,不就正正是從生活的行動去控訴不良的教育法及教育副產品嗎?要改變,需從生活做起,校長放棄本來衣食無憂的生活,又拒絕過更美好的生活,回歸教育的最根本,就是真正的與學生接觸、溝通,聽她們的故事,教她們擁有理想,甚至為學生們的家人帶來鼓舞,此種生命影響生命,便是身體力行的對抗朝令夕改的教改,讓清泉流過更多地方,洗滌更多心靈。單是把教學推倒並不代表真正勝利,只有更多良師身體力行,無懼風雨繼續守護學生,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才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優質教育。

  不過,論最深刻,我相信任何一位觀眾,看過電影都會記得一句對白:主角楊千嬅飾演的呂校長,面對一些將教育視為生意的補習「名師」時,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作為老師的使命:「身教,是用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說出了想做好「老師」這個崗位的人的心聲;同時,對於很多尊重自己職業、尊重自己本位的人,同樣受到觸動!

  在今天資本主義橫行的社會中,很多價值一早都被扭曲,很多原本以理念先行的事和物,都被金錢利益污染得面目全非。正如片中講述的教育,本應是知識傳授與吸收的過程,但在現今社會卻被加入了「考好試才搵到錢」的世俗看法,令更多人願意用錢來換取好成績,又令人以「教育」來換取利益,將金錢跟教育掛鈎。至於對知識的追求、執着和深究,反而成為了其次!
  這部片中,我覺得狠狠抨擊並且諷刺了補教文化,才發現原來這不僅是台灣自己有的問題,就連香港也是如此,在會議室內,呂慧紅抱着不舒服的身軀說出的那些肺腑之言,說真的,完全是被動容的。

  誰的教育權應該被犧牲、被忽略?為什麼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均,造就名校無限擴張,卻讓有些孩子連讀書都是奢望?雖然在整個故事中,把重心擺在呂慧紅校長本身以及五個小孩的故事,甚至是關於元田幼兒園去留這點上,但是還是不免讓觀眾會針對這點去做出某種反思。

  教育的本意,向來都應該先重於質量,而不是以多取勝。呂校長只不過是救了5個學生而已,她算偉大嗎?可能不算,但至少這種「一個都不能少」的態度很讓我尊敬,擁有「就算只有5個,也要用心地教好她們」這份信念,以一位家長的身份說,我會更信任她多於一位只顧行政不理教育的名校校長。

  除外,我最欣賞的是呂校長的才幹。漂亮話,的確誰也懂的說,但說到做到的人從來都是少數。這是電影裡未有提及的部分,她如何拯救這所破學校的策略,她成功令大家不是用同情目光看這所學校,而是欣賞,例如:把蒙特梭利教學法引進學校、在學生人數不多的時候,引進國際學校採用的混齡教學模式、又活用其校舍處於鄉村的優勢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

  孩子本是白紙一張,善良、簡單,純真,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小孩變成世儈虛假的大人,也不是要告訴孩子非得賺大錢才有未來,而是教育的本質,呂校長在劇中拒絕菁英幼兒教育領域的朋友那席話,已足矣。到底你是想把孩子包裝成唯利是圖的醜陋模樣、還是能夠發掘美善的自在笑靨?現在有多少孩子,連表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都被壓抑着?

  不過,我還是覺得能直率表達需求的孩子可愛極了,自在誠實才是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正確觀念。很多時候,不是成人教孩子什麼、而是小孩為成人上了寶貴的課,畢竟,哪個成人能坦率說出內心糾結的情緒?哪個成人肯透過眼淚把親人的思念表現出來?我們無法可以做,但孩子做得到,是誰教誰呢!

  教育會改變一個人,能讓人從谷底翻身,能使家庭脫離貧窮,更能成就無法想像的輝煌,現代父母對於孩子教養之重視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只要能增加一點點孩子在起跑點的優勢,無論用多少時間與金錢都甘願去換,然後,在有意無意的操弄下,竟也漸漸形成跟社會相同的M型教育。

  非得有錢才配擁有良好教育嗎?非得富有才請得到好老師嗎? 我很想說不是,可生活的冷峻呼吸卻逼得許多人緩緩點頭,很多人都不得不對現實稱臣,只是,不一定都會俯首而下,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一位足以震撼生命的老師,而且,往往會讓微小的感動炸開盲目的視線。

  《五個小孩的校長》,故事固然感人,也反映了今天香港的怪獸家長、教育和貧窮等社會問題。今時今日的香港,小孩在現實生活裡,真的每天要上幾個補習班,學幾種語言,百般武藝樣樣齊。足以反映著今天的教育制度和趨向,現在的父母為了把兒女養育成才,每星期七天的時間都排得密密麻麻,課外活動比休時間還要多,作為小孩的也只好忍受。另一方面,補習風氣盛世,很多補習學校將教學變成商業化,在街上大賣廣告,也要求成績優異的學生藉着社交網站的宣傳,達到其利益效用,回想以前讀書的時候,適量的課外活動,同學們在小小的補習社學習,氣氛也比今天的輕鬆得多,今天教育變成了一個商品,其實也不無道理的。

  其實,大部份家長小時候根本不用學些什麼。放學後到公園玩,踢波、踩單車,簡簡單單就是一天。為何今天我們卻要求小朋友完成一些我們自己完成不了的事?

  

成人生活逼人。為了生存,有朋友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失去生活目標。為了工作,有朋友每天帶上面具,忍辱負重,跟不合拍的同事老闆相處。這樣的生活環境,還能談什麼夢想?

  但意外地,呂校長便換了一個方法,給了五位小朋友一份功課,她叫一眾的小女孩,回家詢問自己的家長,各自的夢想究竟是什麼之時,就在那一刻,當他們忘我地神馳之際,所有纏繞已久的痛苦煩惱, 仿似一下子由天靈蓋中釋放了出來,原來夢想其實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麻醉劑。亦是搶家長的回憶,她不但帶動每個學生的家長重拾往昔夢想。有姨姨想做香港小姐,有爸爸想當運動員,還有一個南亞裔媽媽想做消防員。被問到夢想的時候,有人尷尬,有人憤怒,有人怕醜,好像被人揭了瘡疤一樣。成人的夢想似成了發黃的記憶!但我在想的「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不是一個夢想、一份成就、一種職業,而是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如《五個小孩的校長》片般的看得窩心而又被感動,從故事的發展中,領悟到呂校長對教育不離不棄的精神,很值得讓我們敬仰和學習。電影充滿著戲劇性的發展,將呂校長的事跡放到電影中,讓更多人知道她對教育有一顆熱誠的心。片中所描寫的教育發展,對學校的成見,甚至是學生的背景,均是在反映著今天香港的現實情況。作為在香港受過教育的你和我,也可能深深的體會到,讀書時所建立的師生關係,透過呂校長跟五位學生們之間的關係,大慨也會產生了一點的共鳴。

  我非常喜歡剛開始時,呂慧紅老師帶領着這五個小孩「走出來」的那一段,雖然只是把口罩摘下來,但我覺得卻是非常有象徵意義的開始。但是這個橋段不免也讓人反思,「貧窮」為什麼在如今的社會,變成一種「罪過」呢?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甚至還不認識這個世界,就被迫着要防備這個世界,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