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8. 26

「從政治紛擾中修補親友關係」系列四:修補和重建信任(撰文:林冠良)


  關係源於信任,建立信任是需要長時間的細心呵護和言行一致。職場中的信任更要顯示個人工作能力、可靠可信和責任感。人際間的信任更涉及很多情緒和心理,例如感受到被認同、喜愛、接納、友誼,相反信任破壞了產生被傷害、被背叛、仇恨、怨憤、憎惡和報復的期望,所以尼采說:「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有心理學研究顯示,信任是對他人的主觀信心感受,包含了三個要素:可預測(predictability)、可依賴(dependability)和信念(faith)。所以行事飄忽、喜好難以捉摸的人很難相處。平日待人以誠、言行一致,就較容易獲得信任。如果缺乏信任,要修補撕裂的關係就十分困難,需要雙方的努力,若只是某方一廂情願,那事倍功半都可能沒有,但是如果重視對方,都應該盡力嘗試,至少讓對方明白自己是重視他的。

  「小信誠則大信立」,信任是需要時間和由小事累積,沒有突然間由不信變成信的方法,有說「懷疑一切與信任一切是同樣的錯誤」,盲目的懷疑和盲目的信任一樣,都是思想陷阱,中國文化裏的中庸之道,不往極端走似乎是在很多情況下都得體的道理。

  要改善雙方的信任,可以考慮以下辦法:

1.言行一致,信守承諾。

  信任是概念,要以行為來顯示,所以不能光說你要信我或我值得信任,行動勝於語言,而長期的言行一致會產生最大影響力,不要忽略細節,例如依時赴約、守時、能完成承諾別人的事等等,這些看似瑣碎但都是增加個人的可預測性和可依賴的信任元素,久而久之匯集起來,就能贏得朋友、同事和客戶的信任。

 

2.尋求幫助和主動給予

  有記載說富蘭克林體會到「我們對於自己曾經幫忙的人,會更樂於相助,甚至還勝於幫助那些曾幫過自己的人。」雖然不能確認是否真實,但有心理學家分析,人的群居習慣令人潛意識上都樂於助人,甚至對陌生人也是如此。所以藉着請求對方幫忙(當然不是在大家爭拗得面紅耳熱時),是展開或重建信任的方法,例如可以問他們知不知道附近有那些好的餐館、你打算去外國自由行問他有甚麼行程可以介紹等等,如果他願意配合幫了你,記緊要向他說多謝,這樣就開啟了建立關係第一步。另外一個看似相反的技巧是給予禮物或給予幫助。禮物不一定是貴重的,即使價值微薄也起到友善的意義。加上中國文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要禮尚往來,所以雖然目的不是投桃報李,但是都應該多加留意運用。

 

3.學會放下

  如果未有再展開討論時機,不如珍惜和諧的時間,不去糾結這些難纏的問題,這似乎很消極和逃避,但也不失是不把關係惡化的方法,談話中只表示關心或擔心對方的安全就算。也可以向輕鬆方面想,找一些共同有興趣但沒有爭議的事一起做,例如一起去做運動、看場電影、吃一頓喜愛的晚餐、去短線旅遊幾天,過程要學會放下,不去談論大家的爭拗、不在語言上刺激對方,冷靜一段時間後或者有所啟發。

  當沒法再談下去時,也不用急於有結論,把事情往牛角尖裏鑽不會解決問題。自己的見解得不到親友認同和支持可能很失望,「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限的。」從積極方面去想,先放下爭拗都可以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重建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希望日後關係改善是長期工作,可以由平日生活做起,盡快回復平日的作息習慣,除了讓生活淡化矛盾外,繼續等待合適的時機。

  香港算是福地,不像中東炮彈橫飛,是生死的搏鬥。在香港這些爭議又不是與生死息息相關,大家總要回到生活中。人生還有很多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事,一葉障目而錯過好日子,是多麼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