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6

旅遊意義 心景互牽(撰文:林冠良)


  有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是形容畫家具備了豐富知識,閱歷見聞廣闊,心中擺脫塵濁之氣,山川風景自然內在形成,到時「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箇中真趣 各自領悟

  藝術家通過飽覽群山眾水得到創作靈感;至聖先師孔子也曾帶着弟子周遊列國去推廣和印證自己的學說。被稱為「遊聖」的明朝徐霞客更有「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豪言壯語。旅遊甚至可以影響世界,馬可孛羅的《東方見聞錄》記載了從威尼斯出發至亞洲、非洲及中國旅遊的經歷,這著作啟發很多商人和航海家,與哥倫布的探險和發現美洲都不無關係。

  當然,不是人人都要有這樣的宏願、那樣的領悟才去旅行,太辛苦吧!純粹的消閒娛樂、散散心充下電,也是旅遊的重要功能,既沒有層次之別,更沒有好壞之分。不過如果把旅遊當作現實的避難所,這樣既不能解決困難,更可能令人愈來愈不願面對現實,擺脫不了困境。例如狹窄家居比起酒店大床、忙碌緊張生活比起悠閒玩樂,放假外遊就彷彿拋開所有的煩惱。若是去旅行上癮,脫離現實,甚至超過個人的負擔去借貸,就要正視問題。

 

冥合萬化 享受人生

  古人有不如意際遇時往往寄情於山水、喻志於川河,心與景牽動互變,或開拓眼界、或舒展心情來面對困難。還記否中學時讀過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都是借山水喻志、以風景寄託心情的經典作品,這些文章不單只詞藻優美,還傳遞正面生活態度。然而,不是人人都需要旅遊才有經歷,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從未出國,生活被形容為機械式的規律,但他的著作思想卻影響全世界。

  很多人曾經跨洲越洋去過世界各國但都未必認識遊歷的真趣,有些人一生只在同一小社區範圍生活卻能享受人生。要到甚麼時候才懂當中意義,似乎就是古人說「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的道理。

(原文刊於《文專薈》155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