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5

土地发展(撰文:林冠良)     多谢理事会各同事的信任,推选我成为今届的宣传及教育委员会(宣教委)主任。要在以往的成绩上更加进步,的确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上届三年的工作繁重,除了恆常的会讯和双月刊外,还举办了多项会务推广活动。去年适逢区议会和立法会选举,再加上社会上发生不少具争议的舆论议题,作为文专总会的宣传及教育部门,上届的同事都能肩负起与会员的沟通、争取社会对文专总会理念和工作的认同的任务,为香港安定繁荣无私地贡献时间和身、心、体力。我定当以上届义工同事和职员的努力作榜样,并希望在以往的基础上创新、创价地为会员服务。   安居乐业 众之所愿   安居乐业是其中一项反映稳定繁荣的条件。说到安居,市民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是楼价高、置业难。正如今期主题土地发展为例,文章有言情说感的内容,也有理性分析的意见,都代表安居问题切身。然而,不论自住还是投资,成为业主可能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很多草根市民但求有片瓦栖身,成功获派公屋改善家人生活更是毕生愿望。   虽然政府拥有土地分配权力,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有一定优势,但是仍受城市规划和民意政治的限制。然而,真正的限制可能是人们既定的思维框框。例如提高土地供应,为何不可触及「神圣」的郊野公园?要市民安居,为何不可降低申请公共房屋的入息要求,令月入四、五万元的家庭也可申请?居屋售价为何要与市场价格挂鈎?为何核心商业区不可设在天水围或新界东北,把每日长途跋涉地跨区上班的交通时间变成与家人团聚时光?这些提议似乎是异想天开、绝无可能达到。是无可能还是很困难呢?   土地问题 研探解决   试比较中国大陆有13 多亿人,土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 中国政府的「两个一百」的目标也很困难,但都逐步迈向成功。而香港只有 7 百多万人口和小小的1100 多平方公里,为了整体社会和下一代的福祉,为何不值得有远见和敢承担的议员和政治持份者深入探讨,去解决困难? (原文刊于《文专荟》145期「宣之言」)

2019. 04. 26

从非法佔领看民主正道(撰文:林冠良)     在4月24日一众违法佔领者被定罪判刑,由16个监禁月至200小时社会服务令,儘管各方对刑期有不同意见,但都带出了犯罪者要依法处罚的法治原则。可笑的是这班犯罪者当日打着争取民主的旗帜却以伤害民生作手段,面对惩罚又推卸是被政治检控,这正正是民主的反面教材,令人反思甚么是民主,争取民主是为了甚么。   佔领中环行动当初由戴耀廷、陈健民及朱耀明等人举着「让爱与和平佔领中环」口号以政治哲学理论中的「公民抗命」的手段去佔领香港金融心脏区中环的交通要道,目的是争取符合他们理想的选举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方法。2014年9月26日学界的集会变成冲击政府总部,聚集大批学生和各种的抗议人士,到了2014年9月28日凌晨,戴耀廷宣布佔领中环正式启动,之后演变成佔领金钟、旺角和铜锣湾等要道, 堵塞交通,阻碍市民日常生活和商店正常运作,期间不少泛民政党不甘后人也出来煽动更多人去各区霸佔,但是被当区居民群众怒骂驱赶后鸟兽散。由于事件变质令支持者和实际参与人数急剧下降,直至11月警方据法庭禁制令清场为止,扰乱了香港79日。   颜色革命是伪旗行动   最初的抗议, 大致上都是一班有理想的青年人希望推动香港的民主改革而参加,但是到了多次冲击警察防缐和政府总部后,行动变得激烈,更被美化为「雨伞革命」,目的变了质,手段也愈来愈暴力,政客积极煽动、外国势力在推波助澜,变成另一场的「伪旗行动」,正如中东的 「茉莉花革命」和东欧的 「颜色革命」 一样,成为外国打击中国崛起的棋子,参加者就不只是学生,当中混入了政党、无业人士和分离主义者。   这段期间,市民每天看着一些流氓般的行为,例如架起路障令救护车和紧急车辆要兜路、拦截并要检查送入政府总部的饭盒、喝阻路过的婆婆进入「封锁」范围,恐吓想经过障碍物的上班人士和路人、拆毁路标公共设施、偷电、偷用杂物做路障;也有一些啼笑皆非的行为,例如在城市心脏搭露营帐幕男女互拥、马路中央吃火锅、打乒乓球、唱歌、打啤牌打麻雀等等,何其自由但不平等,有途人想进入「佔领区」会被盘问、恐吓和制止,然而到了后期这些佔领区只有寥寥十数人轮流看守杂物。   政客就是以动听的口号、不切实际的理想来欺骗群众,「我要真普选」成为麻醉群众的咒语,令众人忽略世界上的普选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只有泛民主派所提倡的一种。更正确的是连泛民主派中也有不同的方案,意见还未统一。这简单一句「真普选」就是要大家不去思考复杂的、不同的选举方法的利弊,单纯的追求一个空泛模煳的理念。   不符合公民抗命原则   另外,佔中以「公民抗命」作为争取政改的手段也是偷换概念,把违法行为浪漫化。「公民抗命」是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市民向政府一些不正义的政策抗议的终极手段,为符合道德原则,这理论对採取这抗争手段有严格要求,包括所反对的政策必须是不公义、行动要有广大群众的共识、非暴力、所诉求的公义是社会原则而非个人的原则、是要有预期和接受因为作出的行为而被逮捕及惩处,目的是要以成千上万的市民犯罪、自首、不抗辩、最后被罚去彰显政府的不义。   这裏佔中搞手不告诉大家的是,香港政府的政改方案并不是不公义而是不同意,即是一些政党不同意这方案。其实泛民主派倡议的选举方法也沒有广大社会共识,只是个別党派所提出的方案,当中不但沒有社会共识,连在泛民主派中也存在不同的意见,这不符合「公民抗命」正义和道德的条件要求。冲击警察防缐和政府总部也明显违反非暴力的要求。还有「公民抗命」很重要的道德正义的条件,就是所有参与犯罪的人要么不反抗的被捕要么自首,并且欣然接受惩罚,而不是像今天那些被告般,企图选择性接受甚至用各种理由逃避惩罚、推卸责任。   扰攘79日,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损失难以估计,一些青年因暴力冲击留下犯罪纪录,一些被极端政见影响,走向更偏激的港独分离主义绝路。这种种都是只见坏处,更不用说对社会民生、民主一点贡献也沒有。以这样激进的手法争取民主,未见其利先见其害,况且在西方民主国家,选举方法也不尽相同,民主的体现更不限于选举,如果沒有改善民生,民主有何价值?   说到改善民生,看看3月在北京举行的两会会议(即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常被泛民主派批评为一党专政、沒有民主的中国,在国家管治和政务上有自己的做法,学习但不模仿西方制度,成绩更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公佈。   香港主流传媒很少向公众报道的是,国内有不同层次、阶段和渠道的谘询,举行两会之前,国家主席习近平6次亲临到小组会议,细心听取意见和发言。为了凝聚民意和民智,政府收集了33万条网上平台的意见,另外包括部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一些具代表性的建言被参考採纳,反映政府愿意听取人民的声音,这同样是体现民主的方式。   用协商体现民主   这种协商民主在学术界已引起关注和讨论一段时间,研究显示比起西方的政党轮流执政,在政策的执行上更连贯和更有效率。读者有兴趣的话可在网上搜寻有关的研究和讨论。就算不看学术研究,且看中国高铁和各种基建工程的成就,令多少西方学者和市民羡慕。再看美国奥巴马总统任期中惠及低收入者的医改和环保政策到了特朗普任总统时就一一被推翻,政策未能实践就改朝换代,如同欺骗市民。被泛民主派视为神圣万能的全民公投,在英国就活演了它的不足和缺点,政党为了不想负上脱欧后果的责任,假借全民公投把这复杂的决定推给选民,结果有目共睹,几多选民投了的后悔,沒有投的也后悔,贊成或反对的突然发现后果严重后悔已来不及,政客就说这是选民的决定,后果责任由全国人民来承担。   侧重选举的民主,就算选了个有半数选民支持的政党,也即是同时不获另一半选民支持,最终政党或政府是为选民服务还是为市民服务?选举不是民主的目的,不能改善民生、不能给人民安稳富足的生活,不论叫甚么制度都不得民心,给人民选举权是循环不息的用另一个希望代替一个实现不到的希望的手段而已。   民主正道是民生   中国在建国初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加上天灾和偏激的政治运动,人民生活困苦,但改革40年后,不但一些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已追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的发达国家,去年总体上在众多的经济民生项目却做出亮丽的成绩,比很多欧美国家出色。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17种抗癌药大幅降价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等等。还有很多数字不在这裏详细描述。民众生活改善,国家富犟是实实在在的,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的第一个,即是全面小康就将会在明年到期,按目前发展进度,要达到应该沒有悬念。   民主都是中国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是民主有不同的方法和制度,对于政客的利益而言,选举可能是民主的唯一标准,可是对于平民百姓体现民主的是最平常不过也是最直接的有安稳富足的生活。对于13亿人的社会,内部要平衡各阶层、各民族的利益和发展矛盾,外部要抗衡不怀好意的势力,要做到今天的成就,试问有那个国家或政府可以相比。加上中国政府的两个一百年的承诺是向全世界公佈,成绩也是每年向世界公开,试问世上又有那个国家做得到?   在非法佔领告一段落后,大家对政客的嘴脸都有一定程度认识,在追求民主时要认清民主的初心。追求民主一定要把现在的推倒重来,要破坏美满、富足、和谐的生活吗?民主最终的目标是选举吗?这些选举式民主是为了甚么人、是对整体社会有甚么益处?政客说有「真普选」就会有美好生活,大家又会信吗?沒有安定、美满、富足、和谐的生活,要「真普选」来做甚么?

CIMG5428

2019. 04. 17

荔枝窝、吉澳、鸭洲生态自然游记(撰文:吴钻好)   自然生态一天游,对于城市裏的我们,能返璞归真的心态是复杂的。当天的天气雨点纷纷略带寒意。荔枝窝、吉澳、鸭洲这些都是香港人口小而面积也小的岛屿。这些旅游景点并不是香港人的热爱地方。它们远远不及长洲、平洲、大屿山和大澳来得热捧的。   荔枝窝是行程的首站,航綫经过的海峡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一个又一个的山脉。而这段路程都是昔日偷渡客常走过的路綫。荔枝窝因昔日盛产「荔枝」而得名,必然想到这裏很多的特产该是「荔枝」造的,可是现在这儿已经给生态植物取代了。荔枝窝码头岸边红岩石露出水面,红树林垂钓,古老银叶树的根茎弯弯曲曲缠绕着地面、海岸和湖面而生长,这种自然生态荔枝窝随处可见,村民称它们为鱼藤。荔枝窝村内有两棵空心树,树木参天,树中间有一空洞,从洞中可仰望天空。荔枝窝村是一条古村,原居民约六百多户,大多数是客家人。零零落落的几间石屋许多已是人去留空。从村的西门走向东门,大约半个小时,途中可见古村内颓垣败瓦满目疮痍的石屋景象,让人感叹昔日的繁盛不再復见。   吉澳是旅程的第二站,是最接近中国大陆的离岛,位置较偏僻,人口稀少,现在的居民都是长者。吉澳比荔枝窝多些人气,除有一两间饭店外,路边两旁还有售卖海味、客家茶粿、砵仔糕的摊档。步行不足几里,同样有一排排断裂的石屋被风雨侵蚀,甚至也有被树木吞蚀外墙。颓垣败瓦的情况较荔枝窝更严重。人去留空的石屋那么多,不禁令人想到平日吉澳大街上,会是怎样的景象。   鸭洲是旅程的第三站,是三个岛屿中面积最小,现时只有3人居住。鸭洲因岛形像一只鸭子伏在海上而得名。导游说鸭洲是一个基督教气息浓厚的岛屿,岛上有一所教堂,还有一间故事馆,故事馆前身是渔民子弟学校。有流传说,当时,一位传教士身兼老师及村长,他为了鸭洲居住问题,于是筹募经费兴建了四座两层的红砖石屋给居民入住,后期他退休,就辗转以三千多元卖给原居民。而现在的居民都移民外国。途经这四座红砖屋前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令人感到无限婉惜。鸭洲是拥有最多褐色沉积岩(角矶岩)的岛屿。沿路观赏奇特的岩石地貌,发现鸭洲海滩「白雪」纷纷散落在岩石上。看似白雪的一层是经过海水的沖擦洗涤遗留在岩石面上的贝壳及玻璃碎片。褐色与白色形成犟烈对比的颜色。一种自然生态构成了一幅美丽景象。

999

2019. 03. 15

引渡逃犯 彰显公义(撰文:林冠良)   杀人犯因法律漏洞未能被引渡去其他司法区受审、盗贼利用香港法律不足作为容身天堂,这些情景不单止是对犟调法治优势的香港是一大讽刺,也令到受害人不能沉冤得雪、公义不得伸展。这不是法律课的假设问题,而正正在港人身边发生,好好的一件正确正义,合情合理的事,落在一些政客手裏却变成仇中恐共的藉口,还有一些嘴巴挂着和平法治,但身体却暴力冲击谘询会议的都是不想逃犯受法律制裁,都是为了拉倒最近的《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和《逃犯条例》建议修订。   这两条法例的修订被政客炒作成侵犯人权、恐吓市民的议题,因为大多数市民沒兴趣详细看谘询文件,而内容也有些难懂的法律技术名词,但是原则却很简明直接,就是为了彰显公义、堵塞法律漏洞和保障香港市民生命财产安全,让香港可与未有达成逃犯引渡协议的司法区交收逃犯、嫌疑犯。政客就重施西九一地两检的恐吓故技,以不尽不实资讯和误导手法去愚弄市民,说成一旦立法修订,会遭滥用,令港人被不当引渡到内地审讯。   但是反对者却有意或无意忽略重要讯息,就是引渡个案并不会包括国籍、种族、宗教相关罪行,还有要合乎「双重犯罪原则」,即是在香港和当地所涉行为都是犯法才能被引渡。最后会由香港法庭把关,并因应个別案件的内容、具体事实和情况作裁决是否批准引渡涉事疑犯到该地区,除此之外香港还有上诉和覆核机制。   触发修例的是年前的香港少女在台湾被杀,疑犯男友潜逃回港,因港台两地沒有引渡协议所以不用遣返台湾受审,死者的家人眼白白的看着疑犯逍遥法外。上月也有港人在台湾偷走两只名种猫,台湾店主来港报警也是因罪行不是在港发生而不得要领。虽然未经审判,但这两件案件表面证据确凿,文明社会对疑犯、对受害人及他们的家人的公义就是把疑犯送上法院受公平审讯   如果害怕法例被滥用,且看过去几年的声称难民的人在港提出的呈请,超过九成都不合乎难民资格,但是仍可在港自由生活数年,每年还花港人十多亿元。另外着名的赖昌星案涉及走私、逃税、行贿总值人民币800亿元,逃亡到加拿大,利用司法制度拖延了十年才能遣返内地受审。这些例子说明要移交难民、嫌疑犯、 通缉犯都不是简单程序。通过修订相关条例,是要防止香港成为一些未有协定或在现行法规未能涵盖的司法地区的逃犯以香港作避难所,使香港成为罪犯天堂。   据内地前公安部副部长陈智敏所说,内地有300名重犯资料已交予香港但因香港法律的漏洞而未能处理。除了内地的不法之徒,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每天有成千上万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抵港,当中若有洗黑钱、恐怖活动集资、杀人抢劫或其他犯罪活动的嫌疑犯、通缉犯利用这法律漏洞把香港变成罪犯天堂,日日和市民共同生活,真的是总有个罪犯在你附近,这情况是市民要怕还是罪犯要怕这逃犯条例?

song1

2019. 02. 12

第二国歌与启蒙歌(撰文:林冠良)   节日期间,大家可能在不同的庆典活动或电视节目中听过一首节奏明快热鬧又洋溢欢愉气氛的乐章,歌词充满感激盼望,歌颂人民在经歷苦难后得到解放和祝愿国家繁荣富犟,这就是有第二国歌之称的 《歌唱祖国》。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在1950年的国庆节前,作者王莘由北京返回天津途中,看见一队少年吹着小号,打着鼓为迎接国庆节游行而在排练。王莘怦然感动,憧憬处处五星红旗飘扬而谱写出来。歌词「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毅不屈的精神。   《歌唱祖国》一出版就传遍神州大地,现在民众仍然在唱,也是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回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也节录了这歌的首段于开幕式中由小朋友献唱,歌词中「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我们团结友爱坚犟如钢」描绘中国人的特质,而「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犟」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愿望,也感动了几代的民众。   另一首被视为爱国启蒙歌的是1956年以韩战为背景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有別于一些气势磅礡、慷慨激昂的「红歌」,《我的祖国》曲调委婉温柔,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怀,歌词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展现中国人友善好客但不怕侵略者的民族精神,成为流行的爱国歌的经典。   这首歌的故事并不停在50年代,2011年美国总统在白宫宴请国家主席胡锦涛时,着名钢琴家郎朗演奏了这曲,却触及一些庸人自扰的反华人士痛处,说是讽刺美国在韩战的失败。2016年,台湾作家兼前文化部长龙应台在香港大学发表题爲「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问听众的「启蒙歌曲是甚么?」时,有回答是《我的祖国》,龙应台却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甚有挑机味道,但场上听众一位一位的悠然清唱起来,场面鼓舞,令龙教授显得尴尬。   故事未完,后来她写了一篇 《大河就是大河》文章解嘲,提到「身为大学副校长的周伟立在一千个师生面前不避讳地说自己的启蒙歌曲是一首『红歌』,需要勇气。」、「不管在本地政治正确不正确,让我们听听这首歌吧。」等等,但又招来国内学者的批评,这裏不重复他们的笔战,读者有兴趣的话可在网上搜寻。其实在中国地方唱爱国歌为甚么要避讳?在人类自由指数排名第3的香港(美国排第17)唱首爱国歌为甚么要考虑政治正不正确?表达爱国感情不是古今中外的音乐、诗词和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吗?   话虽如此,大家也不需要太严肃的把歌曲作为歷史或国民教育教材来学习或作为艺术作品来研究。兴之所至,随意的哼几句简简单单的抒发一下或者听听当中故事也感益智。毕竟这些花边故事转眼过去,而《我的祖国》和《歌唱祖国》所记载着的民族的记忆、蕴藏着的歷史文化精神,和像诗般的歌词会继续流传后世。